「樂成宮」座向為:坐東北、朝西南。其建築格局為九間起、三落「回」字行四合院之大廟。第一進,含三川殿三間起九架,屋頂為「升庵假四垂」式及龍虎殿各三間起九架,屋頂為「升庵」式(斷檐升箭口),共為九開間,開有五門。左右過水廊三間起四架,屋頂為「捲」式,連接三川殿與第二進之正殿,正殿為五間起十七架,屋頂為「四垂雙層」式(歇山重檐)。從正殿兩側之員光門經過水到第三進之後殿。左、右護龍連接第一進及第三進而形成一完整之「回字形四合院」格局。前原有一道照壁,後來改建為現今之戲台。標碑於民國九十三年農曆十月十日揭幕,標高四十公尺為樂成宮的新地標。第二代環保焚化金爐於民九十五年一月十一日舉行開爐起庫儀式。列為古蹟的範圍有:三川殿、龍虎殿、過水廊及正殿。

「樂成宮」由大木匠師「陳應彬」先生所建造。「彬師」出生於清同治三年(1864),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,卒於昭和十九年(1944)。彬師乃清末臺灣匠師漳派大木作執牛耳之輩,其所擅長「升庵假四垂」的建築風格,影響了後期臺灣廟宇建造 的形式甚鉅,近代之廟宇,常以「升庵假四垂」之建築為模式來建造。臺灣的傳統建築早期溯源於閩南,在閩南地區之廟宇卻不見此類之建築,足見「升庵假四垂」之建築風格,乃發揚光大於臺灣本島。

所謂「升庵假四垂」:雙倒水的屋頂,將中港間的屋頂全部升高,而與小港間的屋頂斷開後因側面會出現空隙,所以要出「串角」以掩飾空隙,這種屋頂樣式,臺灣匠師稱為「升庵」亦稱「斷檐升箭口」。又「升庵」的缺點為中港間的「箭口」太高,步口比較容易日曬雨淋,故將兩側小港間的屋檐連接起來,而形成中港間的下層檐。「假四垂」字面含義,主要是中港間上層四垂(歇山式)屋頂的側檐,被左右小港間屋頂的屋脊切開成前後兩邊,而形成了一個不完整的「四垂頂」故稱「假四垂」。另一重點為上檐的角柱,不與下檐金柱重合,而足騎在步口通樑之上,這種樣式稱為「升庵假四垂」。


彬師的建築特點

1. 升庵假四垂。
2. 擅用螭虎斗拱,螭虎以捲螺表現栩栩如生。
3. 金瓜形柱頭。
4. 喜用「螭虎團字」。